警惕“蚊子带来的隐形杀手”——登革热!
2025-07-29 16:07:20健康教育科
一、什么是登革热?
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,经伊蚊(花斑蚊)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。伊蚊主要在白天活动,尤其清晨和傍晚最为活跃。感染后,病毒会在人体内引发一系列症状,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,是世界卫生组织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,也是我国《传染病防治法》规定的乙类传染病。
二、登革热的传播途径?
登革热的传播途径极为单一,仅通过伊蚊叮咬传播,不会直接人传人。当伊蚊叮咬感染登革病毒的患者或隐性感染者后,病毒会在蚊子体内繁殖,再通过叮咬健康人将病毒传播出去。因此,防蚊灭蚊是切断传播途径的核心!
三、感染后有哪些症状?
典型症状
突发高热(体温可达39℃以上)、剧烈头痛、眼眶痛、肌肉和关节疼痛(被称为“断骨热”)、皮疹(多见于四肢、躯干或头面部)、乏力等。
严重症状
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重症登革热,出现持续呕吐、牙龈或鼻出血、皮下瘀斑、腹痛、烦躁不安等,严重时可导致休克甚至死亡。
高危人群
老人、儿童、孕妇、肥胖者及有基础疾病者,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。
四、如何科学预防登革热?
1. 防蚊灭蚊,从源头阻断
• 清理积水:伊蚊喜欢在积水处产卵,及时倒掉花盆托盘、花瓶、水桶等容器中的积水,定期更换水生植物的水,疏通下水道。
• 物理防蚊:使用纱窗、蚊帐、灭蚊拍,外出时穿长袖长裤,喷涂含避蚊胺(DEET)、驱蚊酯的驱蚊剂。
• 化学灭蚊:必要时可使用杀虫剂对蚊虫栖息地(如墙角、花盆底部)进行喷洒。
2. 减少户外活动
在伊蚊活跃的清晨和傍晚,尽量减少在树荫、草丛、凉亭等蚊虫密集区域停留。
3. 关注旅行风险
前往东南亚、非洲、南美洲等登革热流行地区旅行时,提前了解当地疫情,做好防蚊措施;回国后14天内若出现发热等症状,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。
五、感染登革热怎么办?
1
及时就医
出现高热、关节痛、皮疹等疑似症状,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发热门诊就诊,主动告知蚊虫叮咬史。
2
居家隔离
确诊后需居家隔离,避免外出,防止蚊虫叮咬后传染他人。
3
规范治疗
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,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,如退热、补液等。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可痊愈,但重症患者需紧急救治。
六、这些谣言别相信
登革热会通过空气或接触传播
真相:仅通过伊蚊叮咬传播,无需过度恐慌。
感染一次登革热后终身免疫
真相:登革热有4种血清型,感染某一型后仍可能感染其他型,且二次感染重症风险更高。
感染性疾病科咨询电话:023-46331386